自由皆有代价,选择皆是成本
你选择了哪座城市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、拥有多少财富、达到什么样的幸福指标,其实都是根据三种成本的排列组合决定的:
沉没成本
机会成本
边际成本
是指过去发生的,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,包括时间、金钱、精力等已经产生的支出。
沉没成本虽然是一种历史成本,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当下的行为方式与决策,因为很多人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不仅会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,也会看过去是否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。处理不好“沉没成本”很容易导致两种常见的误区:
1、害怕这部分“沉没成本”并不能如愿带来效益和成果,所以不敢投入。
2、对“沉没成本”过分眷恋,继续原来的错误,造成更大的亏损。
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,对工作还是感情,过分看重沉没成本很可能让你“错上加错”。
赌徒觉得已经投入这么多了,就算输也要赌下去;
爱人觉得已经付出这么多了,就算不喜欢也将就在一起;
因为付了钱,烂了的苹果也要吃完;
因为投入了很长时间,错误的决策也要坚持执行下去;
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,如果人是理性的,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。你要学会“断舍离”,不要让现在的决定被过去的成本所绑架。对于投资者而言也是,市场及技术发展瞬息万变,投资决策失误难免。在投资失误已经出现的情况下,如何避免将错就错才是最重要的。
指为了得到某个收获而所要放弃的另一些可能存在的收获机会。
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。
农民在获得土地时,决定养猪而放弃养鸡带来的收入。
你决定用这段时间去健身而放弃和朋友一起参加PARTY,从而放弃了可能带来的社交享受的机会。
这些就是机会成本。
面对“机会成本”最重要的态度就是“抉择”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鱼和熊掌不可兼得,你选择了什么,也就意味着你放弃了什么,而你选择的就是你的价值。
举个很简单的例子,你被暴雨困在途中,你可以选择:
选择公交车的人,只花2了两元钱,但是花了半个多小时等公交,因为雨天湿滑,公交车行驶缓慢,在湿漉漉的车上跟一群人拥挤着坐了将近1个多小时才到站,还要从车站走回家。
而打车的人,花了30元钱的成本,但是前后总共花去了20分钟从始发地到家楼下,到家后有了更多时间用可以利用。这些时间可能让你跟一个女孩聊天拥有了女朋友,也可能联系了客户签了笔大单子。
这就是你要面临的“机会成本”抉择,什么在你看来是更有价值的,是节约出来的28元钱,还是节约出来的1个小时时间。
选择的机会越多,意味着放弃的成本越大。是去一线城市打拼,还是留在三四线城市?用这笔钱进行创业还是进行投资?选择这个恋人还是选择那个恋人?在你选择了什么的同时,你真的清楚自己放弃了什么吗?
指增加一单位的产量随即而产生的成本增加量。
简单的说就是你做一件事,每多一份产出,需要付出的代价。
一般来说,边际成本越低,实际收获便越大。这一点从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差异上看非常明显。对于传统行业来说,每一个阶段的成长,都伴随着递增的边际成本,而科技行业,边际成本则趋近于零。这就意味着,科技行业增加同样数量的收入,可能比传统行业耗费的成本,低得多,甚至为零。
比如微信,它的用户从0增长到8亿,收入随之增长了成千上万倍,但是开发和运营微信这个产品的团队,却一直维持在数百人左右,成本几乎不变。
而我们的工资,每多赚一块钱的工资收入,就得多付出相应的劳动,也就付出了更多的边际成本,比如加班意味着牺牲更多业余时间,不能社交、不能健身等等。
对于投资者而言,增加无边际成本的“睡后收入”,才能实现真正的财富自由。
也就是说,不必投入更多的成本和精力,收益依旧在增长,才是最好的投资。
而这个前提是,前期的投入,比如互联网公司的科学技术的支持,投资者的金融知识的支持。这些投入决定了后期的边际成本。
人生之成功,
无非在于“放下”、“选择”、“拿起”。
推动这些行为的背后正是对沉没成本、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判断。学会计算这三个成本,为自己做出更好的决定。